空管局在北京举行川航8633航班重大特情事件表彰大会
他的工资是国家发,国家给他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,哪里来又归还哪里。
您是什么时候到林场工作的?您到林场工作的时候,植树造林进展到什么阶段?赵虎:1992年初,我到林场,那年我18岁。有些地块,三五年后就会长出一些杂树、杂草,我们就要做抚育。
杨善洲同志在林场最后一次交代工作采访组:杨善洲同志最后一次来林场您在场吗?他和大家交代了什么?赵 虎:杨善洲同志最后一次进来林场,还是我开车接到林场的,我们陪着他到处走了走,看了看。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。采访组:杨善洲同志怎样解决植树造林的技术问题?赵虎:当时我们育苗是由林场的技术副厂长对接负责,杨善洲同志就相当于技术总顾问,都是他亲自带领着我们研究决定在哪里整地、在哪里育苗,包括苗圃地的建设、育苗品种选种,出苗后的间种等等都是杨善洲同志手把手教。我来的时候交通条件很差,善洲林场的土路刚刚通,那时候的生活水平太低了,这条路上还跑不起小车,只是林场到乡上偶尔跑着几辆拖拉机。那时,我们年轻人干活还比不过杨善洲同志,他的手上全都是老茧,有时候,我们干活还偷懒闲一下,杨善洲同志干活是要把活干完他才休息。
我们谁也不知道那是杨善洲同志最后一次安排工作了。采访组:大家都说杨善洲同志救了您的命,请谈谈相关情况。当到国家的一个中层干部,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大官了,可他没有一点官架子,平易近人,又热爱劳动,不怕脏不怕累,从他的身上真正体现出了一个父母官的本色,他的品质、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。
我还没来得及打招呼,他就问我:小伙子,你在干什么?我说:统计工分。不在了,不在了,你们浇完水就收工休息。他见我挑着牛粪来高兴地指着一片空地对我说:小伙子,倒在这点儿。他说完,队长就领着众人出去了。
采访组:请您再谈谈您对杨善洲同志的印象?王玉山:以前我时常听别人讲杨善洲书记是如何如何的好,但没有见过,通过这次接触,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好官。王玉山:1973年,我在仁和公社瓦房大队西坪生产队当计分员,那年我18岁。
采访对象:王玉山,云南施甸人,退休教师。几辆小车调头就去追赶,只见大河边公路灰尘旋起一大绺。事隔到现在接近50年,记忆还很深刻,回忆起来还是很感动的。他问:你们生产队的干部一个也不在?我说:今天是仁和街天,估计他们去赶街去了,大爹,你找他们有什么事?他说:我是保山来的,你找得着他们吗?我说:我通知他们。
大概过了两三分钟,他才把麦种提出来,对着众人说:现在你们去找一块能撒五十斤麦种的田,理两墒出来,土饼拷碎,钵头大的一劈二,然后再劈二,到茶杯大小为止。他说:你们来了么就好,今天我主要来推广冬小麦种植温汤浸种技术,有小麦种吗?有,有。杨书记,在这点请饭了(尊称,吃饭了)。人多,田一会儿就刨完了,他又对大家说:现在你们去浇水,以后隔三天再来浇一次。
采访组:温汤浸种的技术与往年传统做法的效果有什么不同?王玉山:这是一种科学种植法,提前了种子的发芽时间,同时,理墒增强了植物生长的透气性,以往我们种的小麦是黄绿黄绿的,而这一年长出的麦苗黑油油的,以前一亩最多收成600斤,而这一年亩产增加到900斤,一亩增产了300斤。村民没有见过,好奇的一个个伸长着脖子,睁大着眼睛看。
边说边往仁和方向的田埂走,那个背枪的伙子也跟在他的身后。我正倒着牛粪,他问队长:找得着灶灰吗?队长说:里面榨油房就有
这时,我才看清他的身材,有一米六五左右,脸盘稍瘦,一双眼睛特别有神,背后还挂着一顶大竹叶帽,脚上穿着一双满筒黄胶鞋。采访组:温汤浸种的技术与往年传统做法的效果有什么不同?王玉山:这是一种科学种植法,提前了种子的发芽时间,同时,理墒增强了植物生长的透气性,以往我们种的小麦是黄绿黄绿的,而这一年长出的麦苗黑油油的,以前一亩最多收成600斤,而这一年亩产增加到900斤,一亩增产了300斤。我回家挑了一担牛粪来,杨书记已经和队长、保管员站在院场上了,旁边还支起了一张大铁锅,里面盛满了水。几辆小车调头就去追赶,只见大河边公路灰尘旋起一大绺。他说完,队长就领着众人出去了。杨书记,在这点请饭了(尊称,吃饭了)。
他见我挑着牛粪来高兴地指着一片空地对我说:小伙子,倒在这点儿。队长在广播吼了几声,男男女女就来了40来人。
杨善洲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大官了,可他没有一点官架子,平易近人,又热爱劳动,不怕脏不怕累,他的身上真正体现出了一个父母官的本色。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。
我们把火烧起,锅边冒白泡泡的时候,只见他提起装着50斤麦种的背箩放到锅里,晃来晃去地摇。我正倒着牛粪,他问队长:找得着灶灰吗?队长说:里面榨油房就有。
采访对象:王玉山,云南施甸人,退休教师。当时,生产队架着大喇叭,各家各户也架着小喇叭,我就用广播通知。话说完,爬上田埂,又把竹叶帽扣在头上,提起黄胶鞋到田边的小河洗脚洗手。他说着话,边走边把竹叶帽挂在柱子上,然后卷起了袖子蹲下,双手捏起牛粪来,我见牛粪上有些草,帮他捡,他说:不用,不用。
王玉山:1973年,我在仁和公社瓦房大队西坪生产队当计分员,那年我18岁。好了,现在把火烧起,大家围过来看着。
队长他们把灶灰摞来后,只见他捧起几捧撒在牛粪上,撒完又捏又搓,又捧又撒再搓,直到牛粪与灶灰均匀松散为止。不在了,不在了,你们浇完水就收工休息。
11月的一天中午,我在公房会计室统计工分,我听见敲门声,抬起了头,见一个戴着蓝布帽子,穿着灰色中山装,大概50来岁的中年人站在门外。隔了一两天,公社召开了温汤浸种技术推广会议。
我还没来得及打招呼,他就问我:小伙子,你在干什么?我说:统计工分。人多,田一会儿就刨完了,他又对大家说:现在你们去浇水,以后隔三天再来浇一次。村民没有见过,好奇的一个个伸长着脖子,睁大着眼睛看。我们边浇水,边望着他的背影走远,没有多大时辰,县里来了几辆小车,有人问我们说:杨书记呢?我们回答:沿着仁和方向走了。
边说边往仁和方向的田埂走,那个背枪的伙子也跟在他的身后。队长带着几个人回来说:杨书记,田已经整理好了。
事隔到现在接近50年,记忆还很深刻,回忆起来还是很感动的。队长和保管员听完他的话急忙去称小麦种去了。
当到国家的一个中层干部,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大官了,可他没有一点官架子,平易近人,又热爱劳动,不怕脏不怕累,从他的身上真正体现出了一个父母官的本色,他的品质、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。那你们去称50斤来。